根据Pharmaprojects最新数据,截至2021年1月,全球在研新药数量为18582个,同比增长4.76%。
Pharmaprojects数据库收录的在研药品信息,特指目前处于在研状态的药品研发项目,包括临床前研究阶段的项目、临床研究阶段的项目、注册审评阶段的项目,以及增加新适应症的已上市药物。
大药企 自研很重要,并购仍是利刃
2021年,在研药物数量排名前五位的制药公司分别为诺华、罗氏、武田、百时美施贵宝、默沙东,在研药物数量分别为232个、227个、199个、177个和176个。
从数据来源看,使用单位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主要来源。连续3年,使用单位上报的不良事件报告数在全部报告中占比均在85%以上,具体为2018年占比87.88%,2019年占比90.27%,2020年占比85.03%。经营企业的占比则在10%左右。
罗氏位列第2位,在研药物数量从2020年的174种增至2021年的227种,净增数量为53种。2020年罗氏进行了3项收购:Promedior、Foundation Medicine和Inflazome。但是,罗氏的崛起不能完全归因于这些相对小型的收购活动,2020年罗氏通过这三次收购仅增加了10种药物。分析数据不难看出,罗氏对自研产品的投入,使得研发线品种数量实现大幅增长。
武田排名略有下滑,从2020年的第2位降至第3位,但在研药物数量未见明显变化。
BMS的排名从2020年的第3位降至第4位,在研药物数量从2020年的189种减至177种。默沙东排名则从2020年的第8位升至第5位,在研药物数量从2020年的157种增至176种。
辉瑞凭借2019年对Theracon和Array BioPharma公司进行的两次收购,排名稳居第6位。而强生则从2020年的第4位降至第7位,在研药物数量从2020年的182个下滑至162个。
赛诺菲重返TOP10,从2020年的第11位升至第10位。2019年赛诺菲曾对公司产品线进行梳理和整合,并导致其在研药物数量从2019年的192种下滑至2020年的137种,降幅达29%。
并购数量逆势增长:比前两年更多
排名上升最为明显的是艾伯维(AbbVie),从2020年的第16位上升至第8位,在研药物数量从89个增至160种,增幅达79.8%。这与艾伯维在2020年完成的一项并购交易有关。2020年5月,艾伯维宣布已经完成对艾尔建(Allergan)的收购。这也是2020年医药界最大的并购交易,合并之后的公司将包括多个具有领导地位的领域,如免疫、血液肿瘤、医美、神经科学、女性健康、眼科护理和病毒学。多元化的已上市产品组合将推动艾伯维现有增长平台,预计在未来十年内迎来高增长率。
在TOP10企业中,其他相关并购交易活动则显得相对平静:诺华收购The Medicines,交易额约为97亿美元;武田收购PvP Biologics公司;BMS收购Forbius和MyoKardia;默沙东收购ArQule;强生收购TARIS Biomedical和Momenta Pharmaceuticals;赛诺菲收购Synthorx和Principia Biopharma。除ArQule外,这些被并购公司均为小型制药公司。
从当前情况看,面对面的谈判活动可能没有往年多,IPO活动也变得愈加困难,但2021年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小型企业获得发展的策略仍将持续,制药企业“按需购买”的模式可能再次开始流行。据统计,2020年并购交易数量比前两年都要多,2020年共完成142笔并购活动。
TOP25新进者、消失者、逆袭者
在TOP25企业排名中,施维雅、再生元、CSL Limited为2021年新进入TOP25的三家企业,分别位列第23、24、25位。
另外,有3家企业从本次TOP25企业排名中消失,分别为艾尔建(已被艾伯维并购)、李氏大药厂(Lee’s Pharmaceutical)、韩国Yuhan公司。其中,总部位于香港的李氏大药房,去年在TOP25榜单中位居第21位,为首个进入TOP25排名的中国企业;韩国Yuhan公司在去年TOP25榜单中位居第23位,自研药物占比高达79.2%。但是今年,这两家企业的排名均再次跌出TOP25。
此外,吉利德已通过购买免疫类药物,在研药物规模从2020年的73种增长至95种,排名也已从2020年的第22位上升至今年的第16位。